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椰 子 蟹 -背負第一美味蟹的原罪


前陣子有幾則關於保育椰子蟹的新聞引起了我對它的關注,很久以前,大概還是國中、高中左右的年紀就聽過它,號稱是世界第一美味的螃蟹,於是花了些時間搜尋一下它的資料。果然,其美味備受推崇,但是他其實不是螃蟹,而是屬於寄居蟹類,而且數量遽減,瀕臨絕種。身為美食主義者的我便陷入掙扎,試想有一天碰巧有一只落到我手裡(它是保育類哦﹗不可以抓和吃),那該怎麼做呢?唉~我應該還是會乖乖聯絡保育單位,靜待它數量回復,等解除保育禁令之後,再做打算,也有可能因為研究過牠而跟牠作朋友,捨不得吃。以下是一些關於椰子蟹的資料。(來源︰我的google好老師)

椰子蟹,又名八卦蟹、強盜蟹;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英名:Coconut Crab、robber crab,椰子蟹的體型是陸寄居蟹科中體型最大的,成體體重可1公斤至6公斤,國外最大曾有體重重達七公斤以上,體長近半公尺多的紀錄。外殼堅硬,配上兩只強壯有力的巨螯(左螯腳稍大於右螯腳),讓它的模樣看起來十分凶狠,因此在台灣,人們都叫它做「山霸」。又因為它頭部和胸部的紋路十分接近八卦圖樣,又被稱為「八卦蟹」,而國際通用的本名起因於它善於攀爬筆直的椰子樹,而且它可以用強壯的雙螯剝開堅硬的椰子殼,享用裡面香甜的椰肉,故被稱為「椰子蟹」,也有一說是因他體型很大看起來像椰子,砸下來會把人砸昏,所以才會叫做椰子蟹。

椰子蟹為卵生,卵於海水中孵化後經3 ~4 星期之浮游期變態為幼蟹,由此時開始,一直到兩歲半以前,都跟寄居蟹一樣寄居在殼裡,之後會登上陸地生活,但一開始仍會寄居螺殼中。大約於於二歲半後頭胸甲長約10 ~15公分左右才脫離螺殼。椰子蟹的成長緩慢,每蛻皮一次個體才會長大一些,通常是在秋冬季節進行蛻皮。幼蟹每年蛻皮約2 ~3 次,隨個體長愈大,蛻皮的次數就愈減少,成蟹蛻皮的頻率最多僅每年一次而已。估計以這樣緩慢的成長速率,椰子蟹可能要花上40年以上才能達到4公斤的個體大小。

椰子蟹的蹤跡廣布印度洋和太平洋間熱帶島嶼之海岸。台灣則出現於東海岸、 綠島、蘭嶼及恆春半島等地。台灣離島地區一、二十年前到處可見椰子蟹爬來爬去,尤其林投樹上時常有數十隻幼蟹攀附在其上。

椰子蟹是離島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綠島島民生病時,會捉一、二隻煮食補身體。而蘭嶼地區也僅在飛魚祭時做為補充出海男兒營養的食品。這些地區隨著觀光起飛,以及媒體渲染的結果 (椰子蟹肉質鮮嫩,腹部脂肪多,營養豐富,尤其是它的八隻足,味道像龍蝦的尾巴一樣,加之又獨具椰香味,是一種名貴的海鮮佳肴),離島居民先是捕捉賣給觀光客; 又因據傳椰子蟹具治療頭痛、婦女病、甚至壯陽效果,加以吃過的人認為口感鮮美,輒相走告,許多觀光客都指明要吃椰子蟹,椰子蟹竟成人們捕食對象。漸漸地,連離島上已很難見到椰子蟹的蹤跡。

當然喜愛美食的不只台灣人,據調查,現下椰子蟹在雅加達餐館的售價每公斤達到10萬~20 萬盾( 約合11.7 ~23.5 美元),在蘇拉威西等椰子蟹原產地其售價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在AiraiView飯店 一隻要價約60美元。高額利潤驅使人們對椰子蟹趨之若,也使世界各地的椰子蟹遭受到相同的命運。

近年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不論是政府或民間對生態保育都開始重視,前陣子新聞報導的中研院複育椰子蟹計畫雖然暫告失敗,但至少有人去做,而離島居民也漸漸展開椰子蟹育工作,開始有居民嘗試自行複育。前陣子台東安朔及屏東旭海的台26線公路的動工,「也由搶救椰子蟹最後的故鄉」這個招牌來吸引大家的關注和協助。

大多數瀕臨絕種的生物都是因為牠的美味、毛皮、外觀吸引人類的注意,椰子蟹的背負著世界第一美味蟹沈重的名號,短時間想復育成功恐怕不容易,我想,很多事情必須從觀念做起,要教導離島地區的居民先能捨棄捕捉椰子蟹所帶來短期但龐大的利益,以換取長期觀光的價值。更要教導國人保育生態的重要性,不要再吃保育類了!!!不然降下去,最後地球上會只剩下人類和一堆又醜陋又難吃的生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