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了一下,在平安神宮附近有三個美術館,現代美術館、京都市立美術館和細見美術館,各有各的特色,聽起來都不錯,暫訂全部都去。搭公車順利到達現代美術館門口,決定先把好戲留後頭,先去聽起來比較不特殊的京都市立美術館,到門口才知道,原來今天是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的畢業展,包含建築、視覺藝術等,免費參觀。
我晃了進去,裡面沒寫可不可以照相,看到大家都靜靜的在欣賞,雖然可惜,不過也就不便拿出相機,就讓自己專注於體會日本未來新世代建築與藝術會帶給我什麼樣的體會。第一區是建築,第一個給我的感覺是大家的主題雖然不一樣,但傳達的訊息卻是相通的,簡單的說就是結合自然,運用許多大地的元素,例如波浪造型的展覽館本身,在台灣或其他國家就足以是完整夠創意的建築了,但他們可能在樓頂引出一條水道,流下去後可結合附近的小溪,屋頂上可能還利用部分空間做為咖啡廳或其他休憩用的場所,但有一個原則永遠不變,會留下許多空間,就像中國山水畫留白的意境,反而讓人舒服。又如社區設計會將樹木花草融入其中,就如原本就該在一起那樣自然,房屋的形狀也很有意思,不會有稜有角的破壞和諧,而是使用圓形來解少銳氣,如蘑菇或竹筍的形狀,來融入整個背景。
在日本的這幾天,尤其是在鄉下地方,有時可以看到如上述般令人驚喜的建築,這種對自然的尊重與愛好似乎在日本建築師的血液裡代代蔓延,將建築除了功能性的考量外更提升至藝術的境界,可預期的是日本的建築將會越來越漂亮,台灣呢?幸好現在台灣也越來越多人重視這領域,也邀請如安藤忠雄等日本建築師替台灣設計建築物,我相信多數人也都是喜歡自然的,只是需要教育,需要一個目標讓我們知道、學習和突破。
至於其他的藝術設計也都是五花八門,有利用放大鏡拿遠拿近,利用焦距不同讓圖案造型改變;也有利用剪紙剪出一整面牆各式各樣的黑色蝴蝶,另一面牆是對稱的雕出的紙張所呈現白色的蝴蝶;還有人錄製森林所有可能的聲音,再以相片環繞出景象,讓你用耳機聽著聲音,有彷彿身在其中的錯覺。五花八門讓人眼花撩亂,我很高興來到這裡,可以多了解日本人想的和我們差在哪裡,一個先進已開發國家如何發展藝術文化。
我記得小時候姊姊看日本源氏物語的漫畫時我也有拿來看,不部分忘記了,只記得那是日本一個和平的年代,唯一的紛爭就在這華麗宮殿底下大臣、公主、嬪妃間的紛擾與爭鬥。
回到旅社房間內,整理完行李,看看照片,旅遊前幾天的事怎麼好像過了很久,看來應該是玩夠了,關上燈後,下次睜開眼睛就要回台灣了,又有點捨不得睡,就在許多意念交織下進入夢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